您所在位置:首页 > 目的地指南 > 亚洲 > 中国 > 台湾

台湾TaiWan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
详细介绍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行政区划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全省原本共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后来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之后,在1979年又将高雄设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政府”,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名称由来
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 在古老的中国出现国家机器时,就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管理,记载这一史实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禹贡篇》。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书中的“岛夷卉服”就是指台湾。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表示,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日本学者尾崎秀真也认为“岛夷”就是台湾最早的名称。“岛夷”,台湾的第一个名称。  
人们对海的知识逐渐增加,从水中走出来的人类开始把大海为人所用。春秋战国时,近海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其中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流传至今。《史纪·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徐福上书中所称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后人认为“瀛洲”即为台湾。徐福没有回来,但是两岸的来往在以后的岁月中越来越多。
作为专门的历史地理书籍记载台湾的是在《前汉书》。进入汉代,关于台湾的记载开始多起来。在《前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会稽海外有“东鯷人”,分为20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许多学者认为“东鯷”应该指的就是台湾。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更是把台湾分为三部分,“东鯷”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在三百年前的荷兰人连少挺(Linschoten)所绘的台湾地图中,也把台湾分为三个岛。把台湾分成三部分,说明对台湾的认识在加深。
直接描述台湾情况的是在三国时期。三国鼎立时期,东吴位于江南,管辖范围包括会稽和东南沿海地区。东吴和海外的关系较为密切。《三国志》中谈及在孙权黄龙2年(230年)派军队出海远征夷洲。不少学者认为“夷洲”就是台湾。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台湾学者,在他的《临海水土志》对当时被称为“夷洲”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只是此书已经流失,主要内容记载在《太平御览》之中。从所记内容来看,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的文字资料。当然也有人说此时的“夷洲”就是广东或海南某地,但是从方位、气候、地形、古迹、物产、习俗等方面考证,应该是指台湾。通过《临海水土志》,使得远离台湾海峡的许多内地人,知道了尽管是有限的、但是极为难得的台湾的具体情况。
颇有大志的隋炀帝,施政并无多少值得夸耀的纪录,但对外对内征战却有特殊的喜好,当然也对早有前朝前代所关注的台湾起兵。据《隋书·东夷传》所载,隋炀帝曾于大业6年(610年)发动远征琉求之战。“琉求”是何处?历来争议较大。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琉求”即为台湾,而非日本琉球。不管如何,隋代对台湾已经相当了解。在《宋史·外国列传》中则明确记载,琉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称“澎湖”,烟火相望。赵汝适的《诸蕃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当然所记内容不详细。
对于台湾的名称,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台湾政治名人连战出生于当地世家,他的祖父即为著名历史学家连横。连横在代表作《台湾通史》中说,“台湾原名‘埋冤’,为漳泉人所号。”因为明代时期的闽南人历尽艰辛到达台湾后,因水土不服和劳累困苦,病死者众多,死后连尸骨都无法运回故乡,“故以‘埋冤’名之。”因为“埋冤”不吉利,而闽南话“埋冤”又与“台湾”同音,所以易名为“台湾”。这种分析不无道理,因为移民确实有过令人难以忘怀的痛苦经历。 但是,连横先生的结论也有牵强附会之处,因为同音的字很多,为什么用“台湾”代替“埋冤”?“埋冤”不吉利,“台湾”吉利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台湾”名称的由来并非如此。
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地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 ”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因此,由于读音不同,在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自明代起,“台湾”之名正式流行。
在明代闽人周婴所著《远游篇·东蕃记》中,以“台员”称台湾。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现“台湾”。清代张眉的《瀛濡百咏》一书指出:周婴把台湾称为“台员”,“这是闽南语所造成的错误,从此台湾之名始进入中土。”“台湾”名称由此而来,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台湾城市指南

历史文化

台湾的历史至少可上溯至7000年前。7000年前起,到大约400年前,南岛语系原住民的祖先先后陆续的漂流到台湾来,成为目前所知台湾最早的居民。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西洋人航行到远东地区进行殖民、贸易活动,台湾由于位于东亚陆域与海域交点,同时也是东北亚海域与东南亚海域交会之处,遂成为当时在东亚海域活动的东、西方各势力的交集点。17世纪前期,荷兰人入侵安平(今台南),建立据点,开始在台湾进行传教、贸易及各项殖民活动,并招募大陆沿海地区的汉人来台垦殖,开启台湾多族群历史的开端。其后,在短暂的郑氏政权时期及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汉人移民逐渐增加,在台湾形成汉人社会。所以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向外扩张的浪潮下,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殖民统治结束。

现在的台湾,拥有优质的公共建设、便利的运输系统及完善的通讯服务,为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先进地区。
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因为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国大陆移民,而此地人民甚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同时,在台湾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国文化,也可以看到荷兰、日本殖民者所留下的历史遗迹。

中华文化
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中心之一,除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国历代文物之外,也可以从以下各个面向窥探:

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别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此外,除了可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如:板桥林家花园),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重要的岁时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等;而松柏岭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妈祖进香、北港妈祖出巡、台北迎城隍、东港王船祭、二结王公过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湾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动。另外,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于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
台湾的电影与表演团体,近年来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再次展现出中国传统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原住民文化
丰年祭、祖灵祭、狩猎祭、图腾、蛇纹…,台湾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为台湾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台湾的原住民族属于南岛语系,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在人种上属马来人。台湾原住民目前多定居于山区,计有:赛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排湾族、雅美族、曹族、邵族、噶玛兰、太鲁阁族12族,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目前正面临同化与文化保存的问题。其中,台湾外岛兰屿的雅美族,由于地理上的隔绝,是最晚与汉人接触的一支,因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殖民影响
你可以在台湾的许多角落,看到过去殖民时代的影子。淡水的红毛城,是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占领台湾的遗址;台北人声鼎沸的迪化街、桃园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见日据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巴洛克建筑,现在台北的许多日据时代的重要建筑,例如:台北西区的总统府、行政院、旧台大医院…等,都加了夜间照明以展现其古典婉约,成了点缀台北夜空的装饰,让台湾少了历史悲情,多了份艺术人文的浪漫风情。
这就是台湾,一场文化飨宴。浪漫、传奇、庄严、趣味……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风俗习惯

台湾生活习俗

按台湾“文化资产保护法”定义,民俗是指与居民生活有关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年节、娱乐及其他风俗习惯。台湾生活习俗与祖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而且保留着更多的闽粤古风。台湾民间的传统节庆和大陆大同小异。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元宵、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其中,台湾民俗中最知名的景观为台南盐水镇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炮”和澎湖的“乞龟”等。

台南盐水镇在元宵节最知名的是燃放“蜂炮”,即由数万只冲天炮制作而成的鞭炮,每一个冲天炮的炮芯连结在一起,一炮点燃,万炮连响,火花四射,声光齐作,震耳欲聋,蔚为壮观。“蜂炮”已经成为台湾一个旅游景点节目。
放天灯是在纸糊的灯状球体下部点火,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其送上夜空。因其形状像一顶孔明帽,而又称“孔明灯”。相传在台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早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互报平安的讯号,现在已成为一种娱乐与祈福的活动。

澎湖元霄节的“乞龟”习俗有趣神秘。每年元宵节一到,澎湖大小庙宇的供桌上,摆放各种各样的“龟”,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龟”;有用线面制成的含有“长寿”之意的“面线龟”;有以面粉与鸡蛋等原料制成的“鸡蛋糕龟”;有用黄金打制而成的“金龟”等。民众纷纷前来祭拜,“乞龟”,即通过祈寿获得神灵的默许后,“乞龟”人向庙方执事报账,插香,索得所乞之“龟”,以求得神灵的保佑与恩赐。

台湾的婚丧习俗,与大陆也有类似之处,在今天台湾特别是农村仍保持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同姓不结婚在台湾依旧流行,而且“周、苏、莲”、“陈、胡、姚”、“徐、佘、涂”等各三姓,以及“萧、叶”、“许、柯”等各两姓,被认为属同一祖先,也互不通婚。婚礼仪式虽有改变,方式逐渐多样化,但仍较重视中国传统的婚礼。民间丧葬习俗较为繁琐,充满迷信,从临终、发丧、入殓、居丧到送葬、下葬等有一套传统的做法。至今,台湾民间仍流行土葬,选择墓地重风水。台湾民间还有“捡骨”之俗,即俗称“捡风水”,也称“二次葬”,即在第一次丧葬时比较简单,不正式立墓碑,待五至七年后再择吉日开墓,捡拾遗骨,重新正式安葬。在台湾西南沿海,“捡骨”属于一种专门行业。因此在台湾有所谓“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即改葬次数愈多愈好。不过如今,台湾的喜庆婚丧较流行现代的“花车艳舞”。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万华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以前会连续上演20天的大戏),3月23日前后是规模盛大的“妈祖祭”,7月整月的“盂兰会期”(各地轮流做普渡)。

还有一些:
台湾文化盛会
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因为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国大陆移民,而此地人民甚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同时,在台湾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国文化,也可以欣赏到荷兰、日本所留下的历史古迹。
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中心,除了故宫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国历代文物之外,也可以从以下各个面向窥探:

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别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富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此外,除了可以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如:板桥林家花园),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重要的岁时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等;而松柏岭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妈祖进香、北港妈祖出巡、台北迎城隍、东港王船祭、二结王公过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湾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动。另外,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於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

台湾的电影与表演团体,近年来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再次展现出中国传统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丰年祭、祖灵祭、狩猎祭、图腾、蛇纹…,台湾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为台湾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台湾的原住民族属於南岛语系,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在人种上属马来人。台湾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区,分为:赛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排湾族、雅美族、曹族、邵族十族,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目前正面临同化与文化保存的问题。其中,台湾外岛兰屿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绝,是最晚与汉人接触的一支,进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你可以在台湾的许多角落,看到过去殖民时代的影子。淡水的红毛城,是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占领台湾的遗址;台北人声鼎沸的迪化街、桃园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见日据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巴洛克建筑,现在台北的许多日据时代的重要建筑,例如:台北西区的总统府、行政院、旧台大医院…等,都加了夜间照明以展现其古典婉约,成了点缀台北夜空的装饰,让台湾少了历史悲情,多了份艺术人文的浪漫风情。
这就是台湾,一场文化飨宴。浪漫、传奇、庄严、趣味……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民族介绍

台湾岛上的原住民民族,系属于南岛语族。南岛语族包含800多种语言,可分为东、西两支︰大洋洲玻里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三大群岛的语言,及新几内亚东部的语言,属东支;马来亚语、印度尼西亚语、爪哇语、菲律宾语等,则属西支。台湾南岛民族的语言,传统上归属西支,但亦有学者认为︰可以独立为福尔摩沙支。南岛语的使用人口,大约两亿;分布于东至复活岛、西迄马达加斯加、南达纽西兰、北到台湾之间广大洋面的岛屿上,约占地球表面的2/3地区。台湾不仅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语言学家甚至认为︰南岛语族的起源地是台湾,因为他们是在迁到台湾以後才开始分化并对外扩散的。

从距今约5,000~6,000年前起,南岛语族的祖先分批由华南或东南亚先後迁移到台湾定居,并逐渐形成今日所知的族群与分布型态。此外,透过考古资料的建构,台湾史前史可以上推到1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既延伸了台湾住民活动时间的上限,亦连结、拉长了南岛民族在台湾栖息的可能时间。岛上的南岛民族,因历史缘故,被外人大别为高山族和平埔族两类,前者即现存的雅美、泰雅、布农、赛夏、邹、阿美、卑南、排湾、鲁凯等所谓的高山族;後者则为已汉化的噶玛兰、凯达格兰、道卡斯、拍瀑拉、巴布萨、巴宰、和安雅、西拉雅诸族,另有史称水沙连六社的邵族。虽然,各族基本上都是属于马来-玻里尼西亚文化系统,但在体质、语言、文化等方面,却有极大的差异。尽管他们大多采行狩猎、采集与山田烧垦并行的生计,但随自然环境、聚落型态的不同等,各族自行发展出独特的社会文化,并大多拥有雕刻、编织、制陶、筑屋等精美的工艺。

近几百年,各族相继在岛内进行小型的民族迁徙,族群间的文化接触,使族群语言、势力、空间分布等,产生各种变化。17世纪开始,经历外来的荷兰、西班牙、清朝、日本及国民政府的统治,南岛民族的传统社会,在汉人社会与急速工商业化的冲击下,已崩溃解体、文化流失。此一生存危机,造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变迁,是南岛民族适应当代社会过程中的重要课题。目前台湾原住民人口约有43.9万(2003),只占台湾人口总数的1.9%,但分布面积几近全岛的一半,使南岛民族的问题与台湾社会有更大层面的纠葛。至於平埔族的真确人口,则不易估算,惟其与汉人社会的长期混融,不但丰富了台湾社会的族群内涵,亦使台湾文化平添难以计数的平埔质素。

交通指南

航空c
台湾国际航线方面,共34家航空公司飞航世界56个主要城市。国内航线方面,有7家航空公司,往返台湾主要城市之间,同时还有离岛航线。

水运

基隆、高雄、花莲为客轮主要停靠之国际港。台湾与各离岛及金门、马祖间之交通,以飞机为主,客轮为辅。

公车

机场有至台湾各大城市的班车。至于台湾地区城市间的往来,有通行全岛的客运与地区性客运。这些客运都有提供租车的旅游服务。

火车

台湾环岛铁路班次密集,十分方便。

租车

在主要机场之服务柜台及大都市都可以租到小型车。国际观光旅馆、观光旅馆、出租车行也有租车服务。

双子星号邮轮

双子星号邮轮建造:1992年 总吨位:19,093吨;长度:164公尺 宽度:23公尺;平均航行速度(海里):18.4海里;最高航行速度(海里):21.5海里;平衡器:有 船首推进器:2个;全卫星导航系统:2个;客房数量:356间 载客量(下铺床位):716人;驾驶技术人员国籍:北欧 服务人员国籍:国际化;服务人员所说语言:英语,芬兰语,中文、菲律宾语,印尼语,日语,广东话。
双子星号邮轮于1992年于西班牙兴建完成,总吨位1.9万吨,丽星邮轮公司斥资数百万美金,完成双子星号邮轮内部装修计划,面貌焕然一新,双子星号邮轮一天四餐的超值享受以及精致豪华的设施,邀请您共同航行在浩瀚无际的水波、呼吸海天一色的清新气息。在众多度假方式中,只有完全放松毫无拘束的假期是您所追求的。双子星号邮轮轻松悠闲地航行世界各地,不必匆忙赶早餐或午餐,它包含了旅途中所有的惊喜,以及高级度假饭店悠闲自主的生活作息。满载热情活力的双子星号邮轮提供了精彩多样的节目表演及适合全家大小的各项设施服务,提供旅客完美的服务并保证给您一个最浪漫休闲的邮轮假期。

去了台湾都想去

去了台湾都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