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寻访绵竹年画艺人

来源: 发布:2015年12月30日 作者: 人气:1750
绵竹午画村里流传着一首民谣:“这个村名射箭台,驻个老汉陈兴才,伏羲南派他掌门,年画绝技传下来”。陈兴才是南派年画的代表人物,他从16岁开始制作年画,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下绘年画。或许,在绵竹年画的传承上、陈兴才老人的贡献是最大的。1994年,四川省绵竹市人民政府授予陈兴才“绵竹年画艺术大师”称号,他的作品《双扬鞭》入选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绝大展。2006年,陈兴才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名录”。几十年来,他翻刻了许多传统样式的绵竹年画作品,其技法娴熟,翻刻传统作品与旧样大差不离,保持了绵竹年画的基本特征。陈兴才老人绘制年画的过程全在桌面完成,多为小幅,称为“南路货”,南路绵竹年画是小桥流水的阴柔风格。
如果说绵竹年画村是德阳市的一张名片,那陈兴才就是绵竹年画村的一张名片。但在成行前,当地管委会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知,老人己于2012年去世,不甚唏嘘。
所幸陈兴才老人的长孙陈刚接过了这个年画家族发扬光大的重任。高中毕业的陈刚赴广州打工,1999年回到绵竹,继承了陈兴才老人的技艺。陈刚是陈家的第九代传人,我们在绵竹的民间年画坊见到陈刚时,他正坐在偌大的一张工作台后,给面前齐整的一沓年画小样“填色”,桌上摆满了还未完工的年画。
说到家族的年画产业,陈刚很是骄傲,初回绵竹时,他先学刻板。刻板是年画制作过程中最为复杂的一道工序,一刀一刀在木板上雕出刻板实在是一件必须精力高度集中的事情。绵竹年画的刻板早年间多用梨木,如令梨木已难寻,改用杨树。陈刚现在刻一块刻板大概需要一周时间,从学制作年画至今,陈刚已经刻了七八十块刻板。
说到之前为何会回到绵竹做年画,陈刚笑言:“打工累啊!如今在家制作年画,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不再像以前打工的时候要起早摸黑,拼命工作。”其实,更深的原因是绵竹年画的重新兴盛,他说上世纪90年代,绵竹年画的销路极其不好,农村里大部分人都开始购买价格更为低廉的印刷品,绵竹年画那时候还没有进入工艺美术品市场,瞬可没有了销路,于是,很多年轻人都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后来.各地媒体开始关注绵竹年画,这一传统手工艺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当时的他想,绵竹年画为大众所熟知后,这一手艺或许又会吃香,俗话说“天旱饿不死手艺人”,如此一来,陈刚重新回到绵竹。
回忆起爷爷陈兴才,陈刚说:“他大部分时间都果在画室里,家里把饭做好了,就去叫他,他吃了饭.就又回画室去了。”近80年的年画创作生涯,年画已经成了老人生活的一部分。采访期间,陈刚还带我们参观了陈兴才老人的工作室,工作室里的所有摆设一如从前,左边的墙上挂着创作好的年画,正对面墙上则持满了陈必才老人接受领导人接见的照片,和所获的奖状,那些都是老人用伏案工作的一生换来的荣耀。一副老花眼镜安安静静摆在桌上.老人在八九十高龄时还在坚持创作年画,这老花镜该是伴了他多少时光!老花镜的旁边,还摆放着老人2007年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奖牌......站在老人的工作室里,心里堆满了说不清的情绪。
陈刚的工作室里,有一半辟出来开设了年画售卖点。但在采访的一个小时时间里,也没有一位顾客进来。“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绵竹年画兴盛得简直算是火爆!那时候的年画简直是供不应求,每天连夜加班赶制年画都赶不上销售速度,还是那时的市场好!最近这几年销量明显少了,除了经常给一些公司送年画之外,很久没有私人大买主来了。”
说起年面的发展前景,陈刚沉默了几秒,放下手中的画笔,话语中含着一丝扰豫;“我一直都在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在年画的类别上不再是单一地画传统门神,现在也学习了很多新颖的表现形式。但我只懂画年画,不懂这个市场,不过还是那句话——天旱饿不死手艺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