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绵竹年画何去何从?

来源: 发布:2015年12月31日 作者: 人气:1587
传统手工艺的兴起越来越战为今人津津乐道的事情。老手艺中总是蕴含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回忆。在告别绵竹年画村时,我的内心已经深深喜爱上了这项传统艺术,但同时也为它的前景而担忧。
近年来,绵竹年画已被全世界50多家博物馆和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所收藏。各地电规台,报纸、杂志等媒体电曾对绵竹年画这项传统手工艺进行过大肆的宣传报道。这一土里土气的乡土艺术还漂洋过海,先后赴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马里、智利、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其艺术价值得到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2006年,绵竹年画被列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犹忆当年,绵竹年画获太多肯定与赞扬。1962年,绵竹年画在中央美术馆展览,郭沫若观后,即兴赋诗赞曰:“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门神皮影真好看,回忆幼时过年,无怪产生扬马,后来又有了瞻,工人手艺不平凡,干载百花烂漫。”1979年,著名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莅蓉,在关于巴蜀文化的一次谈话中,她说:“绵竹年画是地道的民族文化,地道的乡土艺术。美国大百科全书部有记载。”
关于绵竹年画的未来,我们谁都说不清。农耕社会的瓦解,使年画艺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绵竹年画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如今过年,千家都以挂历、福字、中围结为主,在城市里基本再也看不到有人贴年面了,就算是在农村贴的年画,也多变成了塑料薄膜形式。年画已经渐行渐远成为模糊的记忆。今人购买年画,也只是作为艺术品来收藏,不会再将它贴在墙上,贴在大门上。收藏市场终究有限,绵竹年画再也回不到田野,它正逐渐由田野退向博物馆,由大众欣赏退向雅上珍藏,由民间艺术退向文人艺术——昔目的辉煌日渐成为历史的记忆,我们不去再见绵延十几里的年画市场,也不会再遇见彻夜抢购年画的盛况。
虽然如今的年面手工艺人保持了传统年画的制作方法,还将年画的形式进行了不断发展与创新,推出了“陶板年画”、“挤粉年画”、“刺绣年画”等不同品种。但我们很难断定现代人是否会在厌烦了印刷品的雷同与无趣后,怀念起纯手工艺品的好。站在绵竹年画村的土地上,我不禁在心里画上了问号——绵竹年画这延续千年的手工技艺究竟应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