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敦煌:感时千古,黄沙怀恨

来源: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 发布:2015年07月06日 作者: 人气:1399
1892年,一名叫王圆箓的道士走进了莫高窟。当时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圣宝窟无人管护,一片残破,受到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觉自愿地担当起了“守护神”的重任。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集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仅第16窟淤沙的清理
1892年,一名叫王圆箓的道士走进了莫高窟。当时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圣宝窟无人管护,一片残破,受到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觉自愿地担当起了“守护神”的重任。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集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
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如往常一般早早起床,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洞穴中藏着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莫高窟发现宝藏的消息不胫而走,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循着消息,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
翻阅资料,我们可以得知: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英国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三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1l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园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
敦煌历史上的璀璨,从那时候起,就开始散落流失在世界各地。如今,我们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地,均可见到流失海外的敦煌宝藏,而中国国家图书馆目前仅藏16000余件。
王圆箓尽毕生之功守护着一片佛窟,他洞启了敦煌文化最重要的一扇门,却又无奈将中华瑰宝贱卖给外国掠盗者。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也难怪陈寅恪先生要在莫高窟前的一座石碑上奋笔疾书“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也”了。与王道士相会于敦煌的斯坦因,在中国,他历来被指责为“帝国主义分子”“强盗”。而在国外,他被认为是敦煌宝藏的发现者,他的肖像高挂在学术殿堂的上方,他的有关著作成为敦煌学研究的经典,他的学术成就照亮了几代后学之土,他的文化人格成为做学问者的楷模,两种评判,就如同川剧艺术里的“变脸”,何其差别乃尔!
关于王圆箓,是愚昧还是虚诚?我们无法判定。
关于斯坦园,是盗贼还是知音?历史会去评说。